中新社內蒙古分社 • 正文
 科教文衛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呼和浩特醫院里的“生死時速”

2022年10月15日 10:02   來源: 中新網內蒙古新聞

圖為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進倉查房。 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供圖

圖為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血液凈化中心的醫護人員,為密接患者進行床旁替代透析治療。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圖為疫情之下的急診科接診量陡增。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10月14日電 題:疫情之下,呼和浩特醫院里的“生死時速”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如果說,抗擊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么醫院便是與疫情短兵相接的前沿陣地。

  2022年9月28日起,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暴發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奧密克戎變異毒株BF.7來勢洶洶,陽性感染者在短短半個月時間里累計超5000人。

  分流普通患者、擴增定點醫院、設立“黃碼醫院”、改建方艙醫院……疫情之下,呼和浩特市內的各級醫院內上演著一場場分秒必爭的“生死時速”。

  定點醫院里的希望之光

  10月4日起,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作為定點醫院開始接收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在這座醫院里,一個個弱小且堅強的生命點燃了希望之光。

  這里收治了內蒙古發生疫情以來年齡最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僅出生3天。

  由于父母在隔離病區住院治療,醫護人員便擔任起“臨時家長”,24小時輪流看護寶寶。

  “看著寶寶大口大口吮吸著愛心人士送來的適齡奶粉,清澈靈動的小眼睛眨巴著,所有的艱辛和疲憊瞬間被融化了!弊o士長周瑞如是告訴記者。

  在醫護人員不間斷地精心呵護下,寶寶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而作為定點醫院,成功實施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手術,是為一名陽性準媽媽做剖宮產手術。

  三級防護下的麻醉、手術操作難度倍增。1個小時后,隨著一聲啼哭,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如同一道曙光,劃破被疫情籠罩的陰霾,帶來希望。

  另一家定點醫院--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內接收著400余名確診病例。有重癥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關注的重點。

  “確診患者中有一位80歲的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等基礎疾病,屬于重型病人,經過全力救治,病人最終順利出院!睂<医M組長孫德俊說,提前干預會大大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自10月7日以來,江蘇、浙江、河北、天津,以及內蒙古各兄弟盟市的醫療隊陸續抵達,馳援呼和浩特本輪疫情的醫療救治工作,為點亮這座城而共同努力。

  “黃碼醫院”里的生命保障

  要確保黃碼、紅碼地區核酸采樣結果為陰性的患者不被感染,也要確保發現陽性患者及時上報。

  疫情發生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感染三區)和呼和浩特市中醫蒙醫醫院被確定為“黃碼醫院”,接治來自全市中高風險區、隔離管控區域的患者。

  “黃碼醫院”成為疫情防控期間隔離管控區患者的生命。

  近日,醫務人員在一高風險小區進行核酸采樣時,發現一名男性居家隔離時昏迷。隨即,120救護車將該名患者緊急送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感染三區),這所“黃碼醫院”重點保障急危重癥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就醫。

  經會診,發現該患者腦部出現大面積出血,須立即手術。

  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曉軍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發現,該患者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耙话闳说拇竽X出血量大于30ml就會有生命危險,這名患者的出血量達到了100ml,更是在死亡線上掙扎!

  經過2個多小時的搶救,手術順利完成,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而張曉軍則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個“戰場”,繼續為一名腦出血患者爭分奪秒……

  疫情中的“急診人”和“血透人”

  凌晨2時30分,一輛120急救車呼嘯駛入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

  “男,38歲,來自封控區,無明顯誘因出現劇烈胸痛,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

  “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程閉環、全程防護下行急診介入手術治療!笨焖僭\斷后,急診科主任陳鳳英迅速下達搶救指令。

  “沒有核酸報告?先救人!”急診外科門診主任醫師王琦決定開通綠色通道、啟用備用隔離手術間,為一名急診搶救室轉入的腹痛、休克老年患者,緊急實施剖腹探查手術。

  特殊時期,急診科接診量陡增,不僅人手緊缺,120出診也變得異常艱難。

  4名120醫生則承擔起救護車的出診任務,實行“一人一班,一班24小時”的輪崗制度。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人們的生活節奏被動放緩,醫護人員卻始終是一盞“明燈”,為患者帶來希望與信念。

  疫情發生以來,血液凈化中心組建“特殊醫療工作組”,前往感染科為密接患者進行床旁替代透析治療。

  因紅碼患者出行不便,來院時間不確定,工作組24小時隨時待命,連軸轉是常有的事。

  “感染科為紅碼患者設置了專用的血液透析治療病房!眱让晒裴t科大學附屬醫院腎內科副主任石東英告訴記者,血液透析是體外循環治療,有創穿刺、導管護理、廢液排放都會使醫務人員隨時面臨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的風險。

  即使直面病毒傳播風險,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隊伍,仍在盡一切努力確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完)

編輯:張林虎
圖片新聞
  • 集大鐵路二標首榀箱梁成功架設
  • 通訊: 中國現代名城鄂爾多斯重塑形象 讓“平安”在這里觸手可及
  • 通訊:“嘎查書記”張冬林:建設科爾沁草原上的新農村
  • 內蒙古首屆“活體”昆蟲大型科普展開幕
  • 【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獨腿小伙”喬海兵:做一名無所畏懼的“孤勇者”
  • 通訊:臺青楊超閎行走黃河內蒙古段 :“這里的沙漠很拉風”
亚洲色久悠悠AV在线天天网